>> 学院新闻 | >> 5845cc威斯尼斯人 |
传道篇·为人师表(五)
以匠为师,守望时光之美;以德为耕,拾获桃李芬芳。有这么一群人,即使是日复一日立于没有鲜花的舞台,抑或是年复一年重复没有掌声的独白,他们依旧持“三寸粉笔”,携“一颗丹心”,用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向下扎根,向上托举起中华民族“梦之队”的青春匠梦。
俞亚东
俞亚东,中共党员,现任5845cc威斯尼斯人官网版思政教研组长、工会委员。自得知自己为A型RH阴性血起,便立志投身于无偿献血这一社会公益活动。23载春秋,累计献血达6800毫升,用热血守护生命,传递人间温暖,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人生哲理。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铜奖、浙江省无偿献血之江杯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教学理念: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努力做一个热血、热肠、热心人
一、不忘初心 奉献爱心
有人说,血液不仅滋养着生命,更塑造了一个人的品性,故而“一腔热血”“热血沸腾”“古道热肠”等词汇,都蕴含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我有一腔“特殊”的热血,正是这特殊的热血滋养了我的“古道热肠”,并激励我成为用“热血”帮助他人的热心人。我的血型是A型RH阴性,这是一种在汉族及多数民族中都极为罕见的血型,占比仅0.3%,俗称“熊猫血”。在我看来,上天给予了我“特殊血液”,也给予了我“特殊使命”!我每年坚持献血两次,累计献血量已达6800mL。
我意识到自己的血型与肩负的“使命”,始于24年前初次参与无偿献血的那一刻。2001年3月21日,我在大学第一次参加义务献血。当时看着自己殷红的血从血管里流出,想着这些鲜血会在某个关键时刻给那些需要它的人们带来健康与生命,我的内心十分激动,也有种幸福的感动。200ML的鲜红血液是一个炽热的起点,开启了我随后二十几年的无偿献血历程!
2004年11月8日,初入职场的我,选择了献血400ML作为新起点的开篇,此后更加积极地参与献血活动。同时,我主动加入了嘉兴市中心血站创建的稀有血型家族QQ群与微信群,时刻留意群内求助信息,保持“随时待命”的状态,以备不时之需。
二、志愿服务 心系群众
自2007年起,我踏上了志愿者服务之路。同年,学校迁至偏远新址,为确保师生安全,学校与城南派出所携手组建了交通志愿者服务队。从2007年9月至2011年6月,我持续在二环西路与文昌西路交汇的十字路口执行文明交通劝导任务,督促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规则,成为一名“生命的守护者”。
2012年起,我所在党支部与嘉兴百妙社区、天佑社区结对,开展包括家电常识咨询、免费维修家电及室内电路等志愿服务,我也积极参与其中。
2016年1月,16电气1班学生胡同学,因为其母曾接受换肾手术,家境贫寒,得知此事后,我在学业与生活上给予他尽可能多的帮助。同时,我也关注党支部长期结对帮扶王江泾镇虹阳村的杨全荣家庭,关注其脱贫进程,解决其实际困难,致力于提升其生活质量。
2019年6月,当我得知宿管张教官罹患骨髓多发性恶性肿瘤且面临高昂医疗费,我立即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并通过朋友圈发动更多人支持,在大家的帮助下,医疗费得到圆满解决。
2020年始,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我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学校及社区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与社区工作人员并肩作战,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共筑战“疫”防线。
三、以身作则 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和班主任,我坚持无偿献血的同时,也带动了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一起参与义务献血。在班级管理中,我积极向学生宣传义务献血的知识,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与到献血活动中去。正如古语所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的言行成为义务献血宣传的最好榜样,学生们纷纷响应,其中14通信网络的麻钺铖同学积极献血,被授予“嘉兴市无偿献血积极分子”称号,我深感欣慰。
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铭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作为一名献血志愿者,我的初心就是用自己的热血帮助需要的人,我的使命就是彰显一个共产党员助人为乐的先锋作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我将无偿献血的爱心行动转化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每逢假期去嘉兴市中心血站献血时,我都会带上她们,从小培养她们的奉献意识。我告诉孩子们:“爸爸的血叫‘熊猫血’,是因为爸爸的血能够像大熊猫一样带给大家温暖和快乐!”受我影响,我的妻子也参加了无偿献血。
结束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怀揣满腔热血,胸中燃烧着助人为乐的熊熊热情。我坚持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活动,将爱与善意化作漫天星辰,温暖他人,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