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选举法的有关规定,换届选举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设立选举领导机构。根据法律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选举委员会的人选由县级人大常委会或乡级人大主席团会同本级党委、人民团体协商提名,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乡级选举委员会人选经本级人大主席团通过,报县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2、代表名额的分配。全国人大的代表名额不超过3000人,名额分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情况决定。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的确定,根据基数加人口数的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代表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确定;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的具体代表名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依法确定。
3、选区划分。应当根据便于选民参加选举活动,便于选举组织工作的开展,便于选民了解、监督人大代表,便于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要求划分,具体的划分办法可以按居住状况或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每一选区产生1至3名代表。
4、选民登记。按照选举法的规定,每个选民只能登记一次。选民登记的重点是对变动部分的登记,即对新满18周岁的、恢复行使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迁出原选区的选民,应列入新迁入的选区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应从选民名单上除名。需要注意的是,准确计算公民是否年满18周岁,应以各地选举委员会规定的选举日为核准界限。
5、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和正式代表候选人的确定。这是选举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此,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保障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民主的选举权利。在直接选举中,政党、团体可以联合或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提出代表候选人。两种方式提名的候选人,法律地位是平等的,都应依法列入初步候选人名单。推荐者应向选举委员会或选民介绍候选人的情况。如果初步代表候选人过多,需要经过选民的酝酿、讨论、协商后,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愿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
6、投票选举。根据法律规定,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以确保选民或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行使选举的民主权利。直接选举的投票组织方式,本着方便选民的原则,可以设立投票站或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对老、弱、病、残的选民采用流动票箱进行投票。选民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3人。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选举结果由选举委员会或者人大主席团依法确定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
7、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判断选举制度的优化程度,不仅要看它是否有着科学、严谨的选举程序,以确保选举人依法实现自己的选举权利;同时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对当选代表具有监督和罢免补选的能力,以确保选举人的选举权利能得到充分实现。因此,选举法列出专章,把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写进选举法,将其作为整个选举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规定下来。